跳到主要內容區

 

UFO計畫

 

2019.06.01「前瞻議題」工作坊:批判思考和思考素養的距離

最後更新日期 : 2019-12-26

「前瞻議題」工作坊:批判思考和思考素養的距離

主持:王秀雲副教授

主講:朱家安主編

 

朱家安主編一開始先提及今天的演講主要分為三個層面,過去如何教批判思考、現在如何教批判思考、以及為什麼批判思考需要跨領域。接著直接進入批判性思考的介紹,他在投影片放上了兩段具有錯誤的敘述,分別是知識的錯誤以及推論的錯誤,前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才能發現敘述中的錯誤;後者則是可以單靠思考推論出來,藉由這兩種不同的錯誤敘述,點出批判性思考主要著重在推論的錯誤,因為推論錯誤比較可以對應到生活中的即時思考與發問,不像知識錯誤仍須找資料、讀書才可以回答,而批判思考,目的就是為了協助人們偵測、避免推論的錯誤,促進思考與溝通能力,並且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而批判思考學者為了讓人們能夠透過推論錯誤吸取經驗,針對錯誤、謬誤進行了大小不一的分類,第一種是訴諸無知,把欠缺反向證據當作正面證據來用,舉例來說,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瘦肉精在國人正常攝取量之下會有問題,所以關於瘦肉精的疑慮無法構成將瘦肉精下架的理由,朱家安主編藉此來說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會比教科書上的例子複雜許多。第二種是草率因果,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判斷因果關聯,草率因果套用在生活中,一樣會比書上複雜,而且可能還需要加上所謂的價值判斷,例如,重罪犯中,曾虐待動物的比例比正常人多出12倍,所以禁止虐待動物有助於減少犯罪,其中禁止虐待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第三種謬誤是矛盾,也就是內容在邏輯上彼此衝突,例如,學校說明為何不處罰出言不遜的學生,因為本校尊重學生的言論自由,而且也相信學生是無心之過,這段敘述的問題在於,如果尊重言論自由,即使有意為之的言論也在保障之列。講述完三種常見的謬誤後,講者提及自己以前教學所產生的問題,也就是使用單一謬誤案例是會產生限制的,因為這樣的舉例內容單純、謬誤明確、效益也有限,與日常生活中真正面臨到的謬誤有所差異,因此講者從以往的教學方法去思索改善的方式。

 

「前瞻議題」工作坊,朱家安主編演講。

 

接著就進入現在的教學方式,講者從白馬論開始談,「白馬是馬」,「黑馬不是白馬」,「所以黑馬不是馬」,雖然大家都會認為結論很荒謬,但是發現原因對於批判思考才是重要的,而所謂的「是」具有兩種意思,一種具有「等同關係」,一種則無,白馬論就是混亂了這兩種用法,變成「有錯誤的前提」,出現「有錯誤的結論」。換句話說,「若P則Q」,「P成立」則「Q成立」為有效論證;「若P則Q」,「Q成立」則「P成立」是無效論證,因為後者的第一層並沒有交代若Q成立會發生什麼事。講者強調這樣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為了處理日常生活中較為複雜的問題,大家必須先建立有效論證,讓爭議聚焦,如此一來,如果不同意結論時,就代表不同意其中一項前提。

 

講者並以此套用在社會議題上,案例一:

1.若一件事情可能令你失業,則你該避免那件事發生;

2.讀哲學系而不是其他系,可能令你失業;

3.所以你該避免讀哲學系而不是其他系。

在此,可以觀察出有效論證的好處,也就是當我們不認同結論時,則往回逆推,找出我們不同意至少一個前提,在這個案例中,第一項前提可能就會有太過嚴苛的問題,因為可能令人失業的事情非常廣泛,如果一概否定的話,能做的事情會變非常少,至於第二項前提,應該是要去探討科系與就業之間的關聯性,屬於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找資料才能夠解決。

 

案例二:

1.若一件事情可能造成小孩被霸凌,則社會該避免那件事情發生;

2.讓同性伴侶結婚並收養小孩,可能造成小孩被霸凌;

3.所以社會應該避免讓同性伴侶結婚並收養小孩。

同樣地,在不認同結論的狀況下,必須去檢視第一項前提是否太過嚴苛,第二項前提應如何透過社會學研究,探討同性婚姻與收養所造成的效應問題。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並不會像上述那樣呈現,比較可能的是像「你今天讓同性婚姻過,以後同性伴侶就領養小孩,到時候小孩被社會霸凌、歧視,誰要負責?」,但是如果沒有整理所謂的有效論證,我們將會很難找出不認同的前提是什麼,進而難以回應對方的質疑,因此講者認為有效論證的建構,最大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理解彼此的對話,聚焦議題以及討論。

 

最後,講者要探討批判思考為何需要跨領域,回到演講一開始所講述的內容,批判思考通常可以處理推論的錯誤,至於知識的錯誤則需要具備一定的領域知識,講者認為此可看出,若要使批判思考發揮最大功效,不妨可以結合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像是科學推理、機率統計、價值哲學等,結合這些技能不但可以去質疑原本領域的錯誤,還可以運用在當代社會議題的討論,例如政府政績往往都不是呈現最真實的狀況,但我們可以用機率統計結合批判思考提出質疑以及研究。講者認為可以搭配的跨領域還有心理學,因為所謂的謬誤就是從心理學而來的概念,所以當我們要研究人類常見的謬誤時,研究認知心理學是很有幫助的。此外,人類本身的心理機制有時也會成為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的阻礙,進而影響批判思考模式,此時就可以研究道德心理學,探究何種或為何情緒會造成某種狀況。

 

在提問時間裡,與會老師繼續針對批判思考提出問題,大部分的老師都對批判思考如何融入教學一事很有興趣,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年長者還是年幼者比較適合學習批判思考?哪個年齡層比較好教學?批判思考結合其他跨領域的學科有無推薦的資源?講者以往在學校體制內進行哲學教育與現在在學校體制以外的場域推廣哲學教育有何不同之處等,針對這類型的問題,講者也做出了回應,他認為相較之下,年幼者比年長者更能有效學習批判性思考,因為年長者通常已經有一套思考模式,至於學校的哲學教育與現在的推廣教育,他則認為前者都是以哲學家的模式進行,比較著重理論與思考,但推廣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家對於社會議題的意識感,可以促進溝通與思考,會結合生活中社會議題方向去進行。

 

除了批判思考如何融入教學的部分,與會者也問了許多生活中如何運用批判思考的問題,像是在討論同性婚姻或一些社會議題時,如果遇到對立方沒有論證邏輯時,要如何溝通等問題,針對這種問題講者認為可以把這樣的狀況想成是一個人際關係的問題,為了避免情緒的波動使得問題變得更複雜,我們可以嘗試請第三人一起來評估,評估對方是否屬於可與之論理的族群,若不是,其實避免溝通有時候並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如果大家並不是擅長以論理以外的方式與之溝通的專家,而且有時溝通反而會造成更多衝突。最後講者也強調批判思考與論理是溝通方式的一種,但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圖片23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