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UFO計畫

 

績效摘要

UFO計畫受補助團隊之成果

(一) 透過補助團隊跨域合作,累積形成至少7個子領域-次領域,以人文社會學科之知識、方法技術與素養為基底,回應2030年之變遷與挑戰。

1. 經由獲補助團隊之推動,本計畫111年度在計算傳播學、資料新聞學、司法心理學、AI法律、音樂療育、AI倫理、高齡賦能等各子領域-次領域之理論與應用方面,均有深化。

  • 資料新聞學

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自第一期計畫起以資料新聞學為主軸,著重發展大數據分析技術工具的相關課程,訓練資料新聞工作者。該團隊更進一步將資料新聞學方法與相關課程擴散至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及文學院之學生。並將資料科學與新聞產製方法,轉換成為媒體研究與文本分析的工具為臺灣資料新聞學奠定重要的基礎。

  • 計算傳播學

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以前期的資料科學方法及數據分析方法為基礎,發展以計算傳播學為主軸之課群模組,於此同時,該團隊教師連結熟悉類似工具方法的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社會學之學者聯合撰寫教材,並於110年舉辦第一屆計算傳播學研討會「在計算中對話」。該團隊從研究合作出發、經由多年共同操作本計畫、並進行教學合作後,再以其方法論作為核心、擴展其子領域之研究面向,乃至舉辦跨校計算傳播研討會,邀請有志發展計算傳播學研究之校、院、系所加入學術社群,輪流舉辦研討會,共同累積研究能量,111年11月11日由國防大學新聞學系接棒舉辦計算傳播學術研討會。此一因教育部計畫集結而逐步發展出的教研合一的過程及成果,不僅可作為跨域合作的參考,同時亦可為類似計畫推動的模範。

  • 司法心理學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團隊自參與本計畫以來,持續累積發展司法心理學之相關知識與實務案例,期盼為臺灣現今司法審判過程中證詞認定的困境提出解方,同時為臺灣即將施行的國民參與審判制度預做準備。該團隊希望培育學生具備法律、心理學、實證與資訊科學之思維模式及跨域能力,開設司法心理學跨域課群,該團隊教師以此系列課群為基礎,於校內提出「法律與心理」領域專長-修畢課群課程之學生將可於畢業時獲頒領域專長證書,成為專屬學力證明。此系列課群於111年已獲得「臺大領域專長」認證。

  • AI法律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團隊以AI法律為主軸,運用該校理工及生醫見長的特質,掌握AI在各層面的應用、釐清其衍生的法律問題,並且規劃AI與法律之課程與學程,以培育法律政策規劃者、政策執行者、以及相關法律的專業人員。

  • AI倫理

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團隊發展人工智慧跨域治理學分學程,在計畫前期即已規劃AI倫理的課程;該課程以倫理學為主要基礎,並結合AI基礎知識,探討AI科技開發端與應用端可能面臨的倫理議題。

  • 音樂療育

清華大學音樂系團隊參考國外案例,自計畫前期開始,以音樂結合健康醫學及科技,由音樂領域教師與醫學、電機領域教師組成團隊,推動音樂、科技與健康之相關課群與學程認證。該團隊努力推動的「台灣音樂健康促進學會」通過申請,於111年6月27日正式成立,宗旨為推動音樂健康促進之相關學術活動、國際交流或產學合作。該團隊亦努力推動設立音樂健康照護學位學程,期待清華大學可以成為第一個設立音樂健康照護學位學程的學校。音樂跨領域學分學程獲教育部、文化部支持;音樂科技跨域攜手電資院、音樂照護跨域攜手醫科系;參加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等具體跨域成果,使清華大學榮獲111年教育部第九屆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獎」大專組之殊榮。

  • 高齡賦能

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團隊以障礙理論隊對於健全主義之批判為基礎,建立高齡賦能論述。該團隊在110年度發展出使用者經驗(UX)、使用者介面(UI)、使用者改變(UC)的三層次架構,規劃其課群。111年度更為細緻設計、加強每個層次間的串連機制。透過課程教授形成概念的翻轉,進一步推動高齡社會議題上的範型轉移(paradigm shift),進而影響未來相關政策擬定與相關產業發展方向。

2. 各團隊透過研究發表、相關領域交流平臺建置、研究中心建立與經營、實作與推廣等方式,持續擴大各子領域-次領域的發展,並在不同層面上形成社會影響力。

  • 學會籌組與交流平臺建置

清華大學音樂系團隊籌組「台灣音樂健康促進學會」,並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相關申請,已於111年6月27日正式成立。

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發展出計算傳播跨校學術社群,形成交流平臺,透過研討會進行成果交流與深度探討,更進一步擴大其領域的影響力。

  • 研究中心之建立與經營
  1. 清華大學成立「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一方面作為其學程推廣的基礎,另一方面也與相關業界進行跨域合作,將業界之資源導入學程。
  2.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團隊執行UFO計畫後,除了對於學院與學校的跨域人才之培育機制有所助益,亦加強校方重視培育AI時代的法律人才,以及更加清楚了解科技產業及現代社會之需求。110年,陽明交通大學新設一校級中心「數位治理與法律創新中心」,數位治理與法律創新中心預計將結合國際合作學校,並整合陽明交大的教師及中研院等跨校資源,致力為數位治理與傳統法律之爭議提出解方,同時發展法學的跨領域整合創新研究,亦將成為亞洲地區數位治理與法律創新相關議題的交流平臺。
  3. 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團隊運用其「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連接業界,媒合學生實習、引入業師。
  4. 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則透過其「行為與資料科學研究中心」,透過建教案或其他形式的合作,連結業界資源。
  • 場域實作

本計畫的部分團隊選擇以實作方式,將學術理論轉換成為行動,形成更為直接的社會影響力。如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透過既有之社工實習場所,作為實踐高齡賦能的主要場域。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則運用以鄰近的沙崙科學城規劃為操作場域。

3. 在認證機制方面,有7個受補助團隊發展出學程、跨域專長及領域專長之認證制度,共9案。在認證機制下除了能增加學生修習前瞻課程/群的誘因,同時提高課程與課群持續開設的機會。

  • 學程認證
  1. 清華大學音樂系團隊與該校醫學系、電機系合作,成立「音樂科技與健康學分學程」,開設生理量測與音樂健康照護、錄音與音樂製作、音樂治療等跨域課程。
  2.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則以AI人工智慧為主軸,發展出「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學分學程」(共15學分),學生修畢學程後,將在其成績單上加註「修畢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學分學程」,並頒發學分學程證明書。同時另創可抵免通識14學分的學程認證機制,增加學生修習完整學程課程的誘因。
  3. 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發展出的「社會資料科學學分學程」。
  4. 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學士班團隊發展出的「金融科技與創新創業學分學程」。
  5.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團隊則以計畫前期所發展出的四大課群—生態、環境與科技課群、身體、醫療與科技課群、心智科學與人工智慧課群、以及科技新時代的公民社會課群,作為基礎,規劃「自主學習學程」,搭配學術導師制度,引導學生從前瞻議題出發,依其興趣性向選擇其一或其二課群進行修習,以解決前瞻議題中所形成的發問。
  • 跨域專長認證 (1案)

跨域專長認證的初始目的為促進不同學院教師形成教學合作,共同規劃出橫跨(至少)二領域的課群,以培養學生的跨域學習能力;學生修滿跨域專長認證之課群後,可在其畢業證書上獲得認證章。

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運用此一認證機制,發展「資料科學與社會研究跨域專長認證」,目前(112年1月)已累積有24人獲得此跨域專長認證,顯示此一作法不僅形成系統性的跨域學習途徑,同時亦創造出學生修習課群的誘因。

  • 領域專長認證(3案)

領域專長認證為臺灣大學所推出之新的認證制度,以模組形式組合課程,每個專長都有明確的課程主軸。該認證制度鼓勵學生深化特定子領域之學習,學生修畢課群課程後,將於畢業時獲頒領域專長證書,成為專屬的學力證明。此一認證制度能確保團隊在計畫結束後,仍能自校方獲得課程/課群開設的資源,對於計畫課程的延續性,具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以其發展多年的司法心理學為主軸,申請「法律與心理領域專長認證」,於111年獲得臺大領域專長補助。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以未來的資訊傳播風險為前瞻議題,以開創計算傳播領域為目標,向校方提出「計算傳播領域專長」、「數位新聞創作領域專長」的認證申請,已經通過審核,將於112-1學期實施,希望可以串連打造領域專長的修課地圖。

 

(二) 各團隊依其既有之資源潛力,與國際、高中端建立各類連結,導入多方資源形成具國際視野與實作訓練之教學環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經驗。

1. 國際合作:

  • 課程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法治課程(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Rule of Law)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團隊在加入本計畫後新成立之課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法治」,此為跨國多國學生以線上遠距方式進行的課程。由於COVID-19疫情,國內外大學紛紛採取線上授課,該團隊亦運用此一時機、進行線上課程合授的計畫。在課程設計上除了邀請講師授課,亦安排與各週主題相關的NGO參與者,分享他們在推動議題的經驗。該課程不僅加入更多業師資源,同時嘗試過往未有的教學主題設定,以全英文方式關注聯合國提出之2030年SDGs前瞻目標,在本計畫架構下與產業關注之目標匯聚更深連結。

  • 課程二: 身心障礙者的法律能力與決策跨領域專題(Interdisciplinary Seminar on Decision-Making i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教師與德國科隆應用科學大學社工所教師於109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國際合作課程「身心障礙者的法律能力與決策跨領域專題」,該課程以「支持性決策」制度為主軸,主要以涉及心智障礙受害者或證人的法律案件,作為課堂分析的案例。修課學生須與不同領域的同學分組合作、意見交流,並共同完成具有議題導向且跨領域的期末報告。課程評估結果,德國方認為臺灣學生的英文能力、以及表達與溝通能力都相當優秀。臺灣學生也經由此一國際課程的交流過程,獲得更多跨文化溝通的自信;此案為國際課程中十分成功的案例。臺大心理系團隊111年完成跨國課程之網站

NTU-TH Köln Co-teach, Interdisciplinary Seminar 

(https://homepage.ntu.edu.tw/~schhuang/PWD_Seminar/index.html ),該網站不但記錄了「身心障礙者的法律能力與決策跨領域專題」之內容及過程,對於後續成果之推廣與傳承亦有相當助益。因應德國合作學校之規劃,該課程於110學年度暫停開授,111學年第二學期已再度合作開課。此外,課群教師亦規劃與日本、紐西蘭等其他國家之大學進行合作,希望能應用並延伸國際合作課程模式,與更多不同文化、地區之學校和實務界交流。

 

2. 高中連結:

  • 大學教師至高中授課

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團隊教師,前往臺南二中,以其操作的前瞻議題及人文社會科學跨域課程為題,進行講座。此一作法不僅能將一些前瞻概念帶往高中,同時亦有能強化該學院於前瞻教學上的成果,並由此進行招生;為一有效的推廣模式。

  • 大學生與高中生的課程交流

政治大學人文創新學程團隊則帶領課堂學生前往政大附中,由大學生帶領高中生進行科幻經典著作《科學怪人》的閱讀,並分組討論文本中相關科技及人文議題。此一與高中合作互動的模式,結合大學生溝通表達的訓練,成效極佳,獲得高中學生很好的回響。

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的社會資料科學學分學程之統整課程「領導與行動」與南科實中、慈濟高中合作,以社會科學跨域的角度介入高中端教學場域,由大學生帶領高中生進行分組議題研究,透過約9-12小時的線上課程互動,期末共同合作辦理成果展,協助高中生完成學習歷程發表。

  • 大學辦理高中營隊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與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合作辦理AI一日體驗營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高中生認識AI基礎知識及應用。透過回饋可以發現參與營隊的高中生對於學習程式語言並結合專業應用都很感興趣,而且大部分同學都有意願跨領域學習,也會更加關注AI與永續發展議題。

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團隊在寒、暑假分別辦理高中Python線上營隊,歡迎全國高中職學生報名,並優先錄取經濟及文化不利的學生。由計畫團隊教師擔任營隊指導老師,搭配有經驗的數位能力相關課程教學助理(高年級大學生擔任)進行小組指導與練習。活動目的為讓高中生對於程式設計有初步的接觸以及認知;亦可培訓課程教學助理的溝通能力及精進程式技能。

陽明交通大學由小確幸創新教學制動器教師社群籌劃辦理高中生人文社會與科技研習營,旨在推廣人文社會與科學科技的多元教育,期待啟發年輕學子對不同領域探索的興趣,並了解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在倘佯於特定領域專業的同時,不忘其他領域所可能帶來的幫助或影響。營隊學員之招收對象為高中學生,課程設計亦為高中程度量身打造,讓UFO計畫的理念與精神,從大學向下扎根,推廣到未來的大學生。

  • 大學教師協助編撰教材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團隊教師長年投入地方埤塘的研究,加入本計畫後啟動與鄰近高中的合作,持續進行地方埤塘學的鄉土教材編撰。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團隊則亦採取類似的作法,該團隊運用其在資料庫分析技術方面的優勢,協助鄰近高中教師進行資訊教育的增能。

  • 大學與高中聯合課堂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團隊與高中公民(高一)進行課程聯合開設;一方面訓練大學生清楚傳達司法心理學相關概念的表達及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讓高中生了解司法心理學的基礎概念與相關知識,並提供更為前瞻的跨域概念。此實驗性聯合課程已於110年度完成,透過學生回饋可以發現此次經驗對於大學生相當具有意義,大學生練習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與概念向高中生說明,這對於大學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該團隊的執行經驗與檢討已透過計畫辦公室引導撰寫成文,收錄於111年計畫辦公室編輯出版之專書《高教實驗林—營造育才的環境機制》,提供後續有意從事相關合作之教師參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