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逆襲」工作坊
社會科學中的資料與方法學程:構思、設置與展望
主持:黃于玲 助理教授
主講:陳易甫 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場講題邀請到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陳易甫教授,來分享社會科學中的調查方法如何為將來人社領域學生在與資訊科學結合時提供重要的養分與基礎。同時也藉由分享自己求學、研究,以及開設「調查方法與資料分析學程」的經驗,探討人社領域學生在大數據時代面臨的處境是什麼,他們有什麼需求、又需要什麼能力?
陳主任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是犯罪學與家庭調查研究;由於他從在台灣就讀碩士班開始,一直到赴美讀博都是走量化方法,這樣的學術訓練使得他有機會擔任研究助理。當時他的指導教授正好要從愛荷華州立大學離開到喬治亞大學任職,便把他安排到家庭研究中心工作。取得博士學位後,陳主任從一開始研究助理身份提升到該研究中心的資料單位的主管,負責管理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於是他便開始跳脫社會學的領域。由於中心收納的資料種類繁多,一開是幾乎都是心理學和家庭社會學的資料,之後開始收基因相關的資料,因此有一段時間他都要負責基因資料的部分。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培養他對資料分析的興趣,也觀察其他領域的人怎麼做,在家庭調查中心待了十年後,他在2012年回到台灣,任教於國立臺北大學。
因為過去的工作經歷,甫回國任教系上便讓陳主任帶兩門統計課,第一門是大一的基礎統計,第二門是開在研究所的高等統計。當時他便發現在研究所的課上有一位統計系的研究生來修,便心生疑惑,因為統計系開的課照理來說比社會學系的統計課還要更進階,便很好奇該生的修課原因。詢問之下,那名學生坦言統計系的課程理論偏多,他不知道如何應用所學,卻發現社會系開的統計課提供不少例子,反而對他很有用處。這時陳主任發現儘管社會學系的統計雖然不艱深,但知道某幾個方法如何實際應用。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其它社會系所開設的程式語言相關課程,也見到不少理工科系的同學來修。
除了對社會系課程提供的訓練有信心外,陳主任也認為追蹤學生未來的出路也很重要,尤其在招生的時候需要呈現相關的訊息,於是找了臺北大學的畢業生或系友回來座談,這些系友也都很肯定社會系過去的訓練。有幾個做到主管職、管理公司資訊的系友分享經驗,其實聘用過很多資訊、統計背景的人,常常沒辦法理解主管想要的東西,反而是社會學系的人比較能達成目標,所以很多工作其實所需的能力反而無關數據能力。陳主任也舉另一個他當年的同事的例子,那位同事唸的是心理學,後來離開單位後進到全美一個非常好的保險公司,那時他的職位是調查與數據分析,這說明業界其實很需要人社相關背景的人。在回國任教前,陳主任的老師在喬治亞大學的家庭與人類發展學系開設量化方法的學程,跟現在他在臺北大學開設的學程很像,開設學程時他還特地請教老師為什麼要做這個學程,對方回覆說統計跟資料分析跟實際上呈現及對這個結果進行詮釋,中間的過程還需要很多中間人,負責把資料科學家或是統計學家做出來的東西,詮釋給一般人聽,他的學程主要就是訓練學生掌握這一個部分的能力。這給陳主任很大的啟發,也成為後來在討論如何開設學程背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針對社會學培訓人才在未來職場上專業能力的認可上,陳主任提到近年來也看到日本社會學會有所謂的認證機制,就是「社會調查士」的認證。這個機制主要由學會提供認證,肯定接受過社會學研究、調查方法訓練的畢業生,類似頒授另一個文憑的感覺,台灣社會學會最近也希望能在台灣推動類似的認證機制。陳主任認為,這些跡象顯示「調查研究與資料分析」是社會學一種專業技能,以北大社會系來講,在調查方法與統計這塊,畢業學分總共是20學分。陳主任認為社會學系事實上是有專業的,包括溝通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等等都是社會學系每日必須接觸的訓練,只是要如何更有組織地去安排,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力。他坦言許多文組學生第一個碰到的障礙便是數學,再來就是程式設計能力的要求。通常每個大一新生進到社會系後都會害怕,所以陳主任笑說第一堂課往往是安慰人心課,例如說服學生雖然學的是數學,但我們實際上是在學算數;雖然學程式語言,但其實在學邏輯;雖然學術語,但那跟學習外語沒有什麼不同。
儘管社會學系的教師花費許多時間在教導學生從事專業調查的能力,但陳主任認為這不能只是教師單方面的想像,因為有時候不見得學生也是這麼想。因此當台灣社會學會在推廣認證制度時,學會組織了一個小組,主要在做課程規劃的工作,並調查了解社會系的學生有沒有這個需求。這項調查針對兩類人,第一類是對社會學系在學生的調查,第二類是針對業界主管,特別是有社會學背景且在資訊科學職場上的系友,想藉此了解業界希望大學端訓練出什麼樣的學生。從將近800名學生填的線上問卷中,大致可以得到學生們普遍同意調查方法與資料分析的認證機制是重要的,並且偏好「課程學分加認證」的機制。
對業界主管的調查則顯示,在受測的三種企業類型(NPO/NGO、市調/民調以及一般企業)中,業界主管在意的是與資料搜集無關,而是如何發現問題,以及是否有能力做規劃,且質化與量化都必須同時兼顧。另一個是要會寫分析報告,要能精準發現資料呈現的意義並帶給客戶,最後就是跨域能力。至於對於大學教育培訓人才的期待,業界則認為畢業生若能夠立即上手的即戰力最佳,意即他們若能在學校期間就有實務經驗會最好,例如引入實習制度或者業師共同授課。不過陳主任也坦言,除了社會學系的實習機會相對較少外,也不太可能用微薄的鐘點費聘請外面「大咖」的業師來授課。除此之外,業界也相當重視單一執行計畫的能力,尤其能成為企業中的「橋樑」很重要,因為許多業務常常涉及來往前端與客戶和主管間的需求,以及後端資料搜集與產出的部分,而陳主任認為社會學系其實能夠作為前端與後端間重要的橋樑。
既然認定調查與資料分析是社會學的專業,陳主任認為那就需要設置調查方法與資料分析學士學程,並且除了經濟學與社會學之外,也涵蓋人文學系和資工等理工科系來做跨域學習。他分享當初在提議開設學程的時候,很多資深老師曾表示過去有想過要開這樣的學程,但都沒有付諸實行。而陳主任認為這次順利開設學程除了因為他有在喬治亞大學的經歷外,系上的量化老師人數也足夠支持,比較有優勢開設相關課程,又時逢當時社科院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學校希望社科院提供跨域學程,就和經濟系的老師共同納入這個學程。
學程的修課模式則設計成像是「套餐」的修課模式,總共有三份「套餐」:一塊是調查方法專業、一塊是資料分析專業、一塊是資料程式設計專業。除了每個人都要有核心的基礎能力外,如果學生喜歡調查方法,可以去做調研方法的訓練,喜歡資料分析或是資料程式設計,都會有相對應的課程。修完後校方會頒發證明,而學程方面也會另外頒發三個專業之一修習完畢的證明文件。不過陳主任表示現在這個學程才進行到第三個學期,許多課之間還需要連貫跟轉銜,而且大多學生仍然對學程目的懵懵懂懂。再來就是必須確保學程涵蓋的課程都有確實開課,且認證方面仍然需要學校的教務系統支援。
未來與業界對接與合作的方面,陳主任希望未來能跟業界談實習合作關係,甚至能將目標設定在將來發展成校內的顧問中心。他表示台灣社會學會也看到跟業界連結的重要性,並在持續擬定與發展「社會調查能力分析認證」的制度,藉由學會下設置認證委員會,底下再分別設置質化與量化召集人,藉由這樣的方式認證各院校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生只要通過就能取得學會認證。而質化與量化專業的評測與認證主要是因應企業希望質量兼備的要求,不過學生可以個別取得單一認證。
最後,陳主任分享在資料分析與資料方法研究過程一路走來就像是「摸石頭過河」,不過他認為在大數據的環境下人社領域重新思考我們該培養學生何種能力讓我們因應這種環境。其實社會學系已經準備好了,只是學生還不知道;再來就是很多傳統社會學缺乏的部分還是很需要其他領域的加入,例如我們還是很仰賴資工系的寫APP的課程,而教師也當然還要持續學習、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