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逆襲」工作坊
跨領域團隊中的專才和通才為什麼一樣重要?
主持:王秀雲 教授
主講:郭榮彥 總經理
本次UFO前瞻議題及環境機制子計畫辦公室很高興邀請到七法股份有限公司(Lawsnote)的總經理郭榮彥先生來分享法律與科技的跨域整合,以及為何作為一個跨領域公司,工作團隊中的專才與通才同等重要。郭總經理將以他所欲解決的問題及開創法律科技的跨領域公司的經驗作為基礎,進而針對大學培育前瞻跨域人才提出建議。
畢業於台大農業化學系,郭總經理並未像其他人一樣從事相關產業或在農化領域繼續深造,反而在當過幾年的工程師後,又回到台大校園就讀法律系,並隨後取得律師執照。擔任律師期間,郭總經理對律師業務的辛勞感同身受,他坦言其中最沒有效率的工作便是為了說服法官在案件上的作出裁決,須將過去的判例貼到訴狀上。由於當時法官寫訴狀的編輯器系統相當老舊(PE2),往往律師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神排版,於是當時他就寫了一個OnePage的系統來節省律師的文書處理時間,且頗受好評。那時他便開始思考為何這麼簡單、可以解決問題的程式書寫,卻沒有一個工程師做這件事。正好當時他的事務所鄰近戴爾電腦公司,常常有機會在電梯遇到隔壁的工程師,他打趣地說:「只要你看到帶著電腦的就是工程師,看到帶一堆紙的就是律師。」正是在這樣的際遇下,郭總經理開始思考法律與科技能否互相結合,創造新興工作型態的可能性。
在這股「希望用科技解決法律工作的問題」的念頭下,郭總經理創辦七法股份有限公司(Lawsnote)。為何命名為「七法」,而非大家所熟悉的「六法」?他解釋這個「第七法」便是「演算法」:過去的法學資料庫所收錄的資料並沒有如現今的Google搜尋引擎那樣按照關聯度排序,常常讓使用者為了找一筆資料耗時費神,因此七法公司推出的第一項產品便是法學資料的搜尋引擎。在產品上市後,這種將Google搜尋引擎應用到法律實務層面的概念,在初期獲得廣大迴響,一年內使用人數便成長三倍,直到2018年每月會有大約4-5萬的法律人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七法並非研發一項創新科技,而是單純將既有的科技移植到法學領域應用,這種對法律與科技整合的嘗試也正好應證法律科技如何看見律師的需求—找出問題的爭點。郭總經理指出,現在的新創公司都開始往這個趨勢走,尤其在七法這樣的一個跨領域公司,你必須有「知道問題的人」(法律人)以及「解決問題的人」(科技人),並將共同協作出來的產品丟到市場去驗證這個問題是否成立,然後再重新回到公司做調整,不斷重複。
作為一個跨領域公司,郭總經理整理四個跨域人才—尤其是針對非科技人—應該要具備的能力:溝通能力、理解力、發掘問題本質能力以及商業的想像力。他認為跨域團隊要有效率地協作,首先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互相溝通與理解上,不但要讓跟你合作的人理解你的領域,也同樣要理解對方在表達什麼。再來是要有發掘問題本質的能力,尋找需求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將這些概念產品商業化,穩定公司發展。
哪個領域學科提供這四項能力的訓練?郭總經理認為這些能力看重的不是你修過什麼課或什麼系,而是你是否曾有如何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訓練或者相關經驗,當在談跨領域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是跨什麼概念?是要跨學科還是跨各種產業交流的經驗?他舉數個身邊工作夥伴的例子,其中一位法研所畢業的工程師,在國考之餘因為玩手機遊戲玩出興趣,後來轉換跑道來寫程式;另一位純法律系的同仁畢業後雖然考上律師,卻希望能在年輕時多開拓職涯的可能性,目前在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同樣另一位生技領域的同事,後來也是自學程式擔任現職工程師。這些人的共通點在於他們現在找到自己的方向,但都跟他們過去所學或被期待的職涯路線非常不同,因此郭總經理反問為什麼一定要「學以致用」?他認為這種強調「學以致用」的社會文化是工業革命之後,需要大量專業勞動力因應工業生產需求而逐漸成形的「專才」,跟以往的古希臘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通才」相當不同。
但在2000年開始的資訊革命帶來更新一波的衝擊,在人人能輕易取得、吸收資訊的年代,郭總經理認為資訊整合的能力越來越重要,且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其實每個領域都開始在跨領域。舉例來說,他過去曾在一家IC音訊公司工作,當時工程師會遇到要走「數位」還是「類比」的路線,當時兩條同時都走的人,在後來需要發展類比、數位轉換機制的時候就變得非常重要,而這是當時無法預想的跨域形式。他認為現在的「創新」分成兩種,一種是在既有領域不斷專精,開創新的東西;另一種是所謂的跨域創新,把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東西。例如車廠開發更省油的汽油車和電動車,前者便是想在既有的基礎上更往上一層,後者則是將傳統汽車工業與另外的領域結合創新。
不過郭總經理認為,太過專業的人才有個隱憂,就是對該領域的想像越容易被侷限。他笑說從小自己就常被責備只有「三分鐘熱度」,跟他太太能夠非常專注在單一領域上精進很不同。過去也時常對自己無法堅持到底的性格產生懷疑,甚至不確定這樣的人格特質是否有適合的工作。但郭總經理接著援引艾蜜莉.霍布尼克(Emilie Wapnick)在TED上「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的演講,說明像他這樣的人格特質反而更能發揮跨領域的優勢:想法結合、快速學習、適應能力。例如他能唸完農化,再去學習法律,然後學習科技;若說他太太能在單一領域找到精進的動力,他則能在兩種領域結合下找到前進的動力。因此郭總經理認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抱持著初學者的心態學習,才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並迅速調整自己的位置跟心態。他認為無論專才或者通才,兩種人在跨域協作上都扮演重要角色,就像七法公司強調這兩種人同等的重要性:跨域的通才就是因為你每個領域都不專,才有契機去跨越,而專才則能往更專精的方向前進。
對於現在大學教育該如何因應如此快速變遷的求職環境,以及大學期間如何培養或者是否需要培養跨域專長,郭榮彥表示「大學只有四年,學習是一輩子的」,他知道很多同學會對自己所學是否能跟未來工作銜接感到焦慮,但他要提醒在學學生,大學四年只佔人生很短的時間,真正重要的是讓學習一直持續。同時也不要預期一畢業就能馬上找到一個終生的工作,很多時候可能十年後才真正找到歸宿。他認為大學畢業不代表知識就已經完備無缺,像他自己也是畢業後才逐漸探索真正有興趣的領域。
針對大學生是否一定要選擇跨領域科系或是學程,郭總經理認為大學是一個學習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有時不一定要侷限在學校是否有提供跨領域課程。他建議可以趁著大學有更多機會去認識不同領域的學生,甚至一起協作跨領域的產出,因為等到出社會之後就很難再有機會碰到不同專業的人可以交流。他提到之前剛成立公司時,便嘗試舉辦「法律科技黑客松」的活動,廣邀法律與資工資訊人才共同協作開發法律科技的產品。郭總經理觀察到法律人習慣單打獨鬥,無論是在學期間的報告、辯論比賽,到出社會當律師,幾乎終其一生都在單打獨鬥,因此他希望藉由引進工程師喜歡辦的「黑客松」比賽來讓法律人也能有協作的機會。
想不到這項活動的結果比預期來得更熱烈,總共有34個團隊共200人參加,郭總經理舉了幾個較出色的例子,包括榮獲第一名的UDIC服務,就是將原本非結構化的文件,透過UDIC Brain能夠自動轉換產生電腦可辨識的結構化資料,對於處理大量文件非常方便。另外還有「智慧凶宅判斷系統」這種預測判決的應用程式,當你把資料輸入進系統,便會跳出系統分析出來法官判定凶宅的機率,這種預測判決系統也被用在離婚歸屬或是車禍賠償上。其他還包括偏向法普的「白話文問答互動」的機器人,將原本艱澀的法律名詞用清楚明瞭的方式解釋與回答;以及一個名叫「豪華大餐」的團隊設計出一個能夠將複雜的判決書內容整理成清楚的當事人關係圖,甚至產出在不同時間點上發生事件的時間軸,方便律師掌握判決書內容。這些例子都應證法律與科技結合之下能產生出新的可能性與想像。
最後,郭總經理認為除了法律之外,人社領域的系所也有這個潛力與能力與其他領域協作產出成果,常常只是缺乏機會或是像這樣的比賽,因此他相當鼓勵大家能夠試著跟其他領域的人一起協作,這才是跨領域最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