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UFO計畫

 

2020.01.14「文學院前瞻教學」工作坊:文學院的跨域教學

最後更新日期 : 2020-10-15

「文學院前瞻教學」工作坊

文學院的跨域教學

主持:黃于玲 助理教授
主講:區嚥中 助理教授
   黃仲菁 助理教授


區嚥中助理教授一開始先介紹自己的背景與教學經驗,區老師雖然隸屬歷史系,但她所學的背景是科學與技術研究(STS),屬於數學與物理學院裡的跨領域科系,從研究興趣到研討會相關研究,區老師都是以科技史、科學哲學與科學傳播作為主要對象,所以教學範疇也等同於此。


在大致介紹完教學背景後,區老師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教學案例分享,區老師在開授過的課程中挑選了兩門課程來進行分享,分別是《科幻、大眾文化與現代科技史》,以及《科學傳播:現在、過去與未來》,第一個課程採用的主題是哥吉拉到二十世紀科學、政治、軍事與管理學的密切關係,對象是文學院學生與對歷史、哲學有興趣的其他科系學生,區老師用哥吉拉當引子,讓學生觀看哥吉拉的電影、相關的資料,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接著再去談背後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像是二十世紀中期第五福隆丸事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爆事件,由此去談當時戰爭期間的和物理發展史,區老師認為這樣的層次能夠傳達出科技與社會其它範疇是有淵源的,進而可以讓學生思考其他領域對於科技所產生的影響,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於科技史有更完整的理解。


第二個科學傳播的課程採用的主題是親手實作的魔力-你要怎樣談你熟悉的科學?可能因為是通識課,所以對象大多數為理工科系學生,上課方式則是先請學生觀看科學相關的新聞或影片,接著請他們針對科學傳播作品進行優缺點分析,像是科學報導中所反映或暗藏的價值觀為何,或是科技的新聞價值是什麼等問題,透過不斷地討論與辯論,讓學生可以認識傳播學的基礎觀念,以及更能深入了解自己在學習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除了授課內容,區老師也設計了期中與期末報告,從企劃發想到最後請學生完成一個科學傳播的作品,現場播放了一段學生製作的影片,內容是深入了解水泥材料,區老師認為這樣的課程,能夠使學生親身體會跨學科溝通的趣味與困難,並且可以了解媒介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不僅科學具有多元性,受眾也是多元的,因此學生需要從更多角度去看待所謂的科學。


最後,區老師認為其實兩個領域的學生都會有自己嚇自己的狀況,教師可能也會面臨到各種難題,像是理科學生太過繁忙難以花費太多心力在課程上,或是對人文社會科學有刻板印象等,但此時教師們或許可以試著借力使力,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兩種領域何時對彼此有成見,分歧的內容為何等,讓學生能夠了解後,漸漸消弭中間的隔閡。


黃仲菁助理教授是設計師背景出身,擔任成功大學第十學院的助理教授,成大第十學院是目前致力於發展跨領域、實踐以及社會影響力的新型態整合學院,而黃老師今天所要講授的主題就是以此作為出發點,從設計思維裡頭來探索問題與解答,並思考文學院在跨領域教學中的角色。講題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討何為設計思維,第二部分則是討論設計思維與跨領域教學之間的關係。


黃老師一開始先丟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設計?他認為最核心的觀念其實就是Problem and solving,找出問題與找出解答,至於設計思考的概念,黃仲菁助理教授從史丹佛大學ME310的課程與設計公司IDEO進行說明,這是一種把設計業界做事情的方法與步驟帶進高等教育的過程,設計思考基本上包含五個階段:同理心(emphasize)、定義問題(define)、概念發想(idealize)、製作原型(prototype)以及測試(test),這樣的理論提出後,受到學界與業界的大力推崇,像是SAP、IBM、Harvard等,近年來台灣公部門舉辦的活動或訓練也都有運用,普遍都認為這樣的設計思考能夠讓各種計畫進行翻轉並趨向成功。


在基本介紹完設計思考後,黃老師接著進行第二部分的討論,這樣的設計思維是否可以運用到高等教育?設計思維與跨領域教學有什麼關係?黃老師認為設計是一個專門面對現實世界真實複雜問題的專業領域與職業,因此在思索這個問題前,必須先瞭解到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一樣重要,至於什麼是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他認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事定義良好的問題,一種是定義不良的問題,前者雖然規則非常清楚,但操作起來不一定很簡單,甚至可能極端困難,教授舉了幾則數學、物理與化學的問題作為例子;後者的類型則是太複雜、牽涉的因素過多而無法定義,黃老師舉減肥為例,人類減肥涉及的因素有很多,肥胖的原因也有很多,並且無法遵照某種規則就能確保瘦身,因此算是一個典型定義不良的問題。


在舉了更多定義不良的問題後,黃老師個人的看法認為真實生活中定義不良的問題佔大多數,而且具有幾種特徵,像是沒有完美環境、因果關係不明確、沒有終極解決方法以及時空背景需要改變,基於這樣的特徵,如果拿定義良好問題的解決方法來應付定義不良的問題,應該會產生不好或不適合的後果,例如教學生使用ABCD選擇題的方式回答歷史地理的題目,但有時候文史的問題並不是如此簡單劃一,黃老師認為這種運行方式使得台灣各界變得很會找解答,但不會找問題,現代的學生也變得只會射箭畫靶,應付學校課業。

黃老師帶領大家發掘這些現況後,開始請與會者運用設計思維一同思考幾則生活問題,例如老人認知症、印度小朋友拉肚子等議題,與會者能想到的解決方式有哪些,在現場的互動下,大家以不同角度提了許多解決方案,這樣的思辨可以讓大家實際地體會發展解答的前提,必須先充分地思索問題。


至於文學院課程如何運用設計思維,黃老師丟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文學院課程的實踐可不可以是PBL(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教學模式?以教授自己的教學經驗,他認為應該丟給學生problem去思考,而不是project,也就是以設計思維去思索問題,提供學生跨領域的想像空間,舉跨域設計為例,像是老年農業的議題,問題專業是農業經濟,解答專業則涉及機械、航空、資訊與地方行政,這時候就可以鼓勵問題專業的學生,尋找機械、資訊專業的組員合作,一同解決老年農業的問題。


最後,黃老師認為雖然學院專業會被分為問題領域與解答領域,但這並不是必定的,文學在某些議題可能是問題領域,有時候也可能為解答領域,但重要的是在面對某項議題時,我們如何全面性地思索問題,運用跨領域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才是設計思維的核心理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