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UFO計畫

 

2019.04.20「他山之石」工作坊:國外教學改革案例

最後更新日期 : 2019-12-24

「他山之石」工作坊:國外教學改革案例

主持:王秀雲副教授
主講:郭玉菁博士

 

郭玉菁博士閱讀大量的國外教學改革的資料後,在工作坊跟與會老師分享國外的案例:以美國康乃爾大學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0月針對藝術與科學學院所實行的教學改革計畫為例,郭博士首先介紹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背景,它在組織上主要可分為系所、學程與研究中心,學科種類繁多,是個多領域的大型學院,其中包含許多人文社會學科,如人類學或哲學,而且除了個別科系的主修科目之外,學院提供了多達三分之二的課程給學生依照興趣選擇輔系科目。

 

康乃爾教學改革計畫主要訂定了六個階段,並且歷經三個草案(draft),分別在第三、第五、第六階段公告,透過不同階段的規劃與討論,詳盡的程度不一而足。在組織上,學院首先成立一個課程審查委員會curriculum review committee (CRC),由十一個不同領域的系所成員、兩位大學生、一位類似副院長的角色所組成,成立後依照主題將成員分為三類,分別負責搜集資料、草擬各種想法與方案以及試圖與教育學連結,並且開始跟學生、系所老師、系主任等人員進行第一階段的討論。第二個階段在組織上新增了Department and program Liaison Group,負責作為院方與學生兩方溝通討論的橋樑,而CRC開始與各個系所原本的課程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等開會討論,繼續針對課程改革方案進行初步的架構與內容編排,這階段比較特別的是,Liaison Group所提倡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中內容架構很值得與會老師們參考,因為他們也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反思與回饋,並且運用批判性思考去琢磨所學習到的知識,郭玉菁博士認為與我們跨領域計畫的核心概念相似。第三階段則是由CRC草擬出第一份的提案草案(proposal draft),並交由Liaison Group加以斟酌修正。修正後,第四階段,透過公告以及開會討論的方式,請系所成員、老師或學生針對提案草案提供意見,由CRC彙整後,出版提案草案的回饋意見。第五階段則開始根據回饋意見著手進行第一份的提案草案的修正,這個階段採取較小型的會議形式進行討論。部分各系所的所長、主任與老師針對課程改革提出「相對提案」(counterproposal),例如:語文學分的安排是否妥當,或是應該納入哪些語言課程作為選修等。另外,院長亦透過的學生諮詢委員會進行學生意見調查。CRC根據小型的會議討論結果、系所提出的相對提案及學生意見調查,寫出CRC期末報告。並提出第二份草案。

 

CRC於第六階段再次回顧與提案相關的回饋意見,並針對系所的相對提案分別與系所進行溝通與協調,最後制定出最終版本的草案(final draft)。最後,透過系所師生投票,通過最後的定案內容。郭玉菁博士也提到康乃爾大學非常重視教育改革過程中的每一次交流與討論,所以改革的討論都清楚地公開,讓其他教育者可以參照。

 

「他山之石」工作坊,郭玉菁博士演講。

 

關於課程改革內容,郭玉菁博士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簡化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分類選修) 的相關規定,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探索他們的博雅教育。

第二,在分類選修的課程架構上增加了人類差異(Human Difference)、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 與統計和數據科學方面(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 )等新課程元素。

第三,於大一開始加強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

第四,在語言修課的部分放寬要求,讓學生在語言以及跨領域課程上能夠有更多元的選擇。

第五,幫助學生選課,並將選課建議及課程內容設計以研討會的形式納入課程架構的一部分。

第六,強調跨領域課程及課程架構的調整與修正,在分類選修課程架構的每門課程中,提供更多相應的跨領域課程選項;跨領域課程使用單一選課代碼,不綁定特定系所的選課代碼,以提高跨領域課程的知名度,為學生提供清晰的選課系統。

第七,強調社區共同參與學習。

 

郭玉菁博士接著説明目前比較確切的改革方向,主要是調整分類選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的架構及其所涵蓋的課程內容。根據陳舜芬(2008 ,p.54),分類選修主要是規定學生選課不能只限於某一個專業領域,而必須從幾類知識領域中各修幾門課,其目標在於拓寬學生在知識上的「廣度」 ( breadth) ,以與主修的「深度」(depth) 相抗擷。分類選修架構的調整包括:

(1)將「統計與數據科學」(Statistics & Data Science) 及「符號與數學推理」(Symbolic & Mathematical Reasoning)兩個課程取代原有的「統計與數據科學數學與量化推理」(Mathematics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2) 以「社會差異」(Social Difference) 及「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兩個課程取代原有的「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

(3) 「道德與思想」(Ethics & the Mind) 及「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取代原有的「知識、認知和道德推理 」(Knowledge, Cognition, & Moral Reasoning)及「社會和行為分析」 ( Social & Behavioral Analysis)。

 

另外,在選課方面,分類選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最低修課數由原有的9門課下修至8門課;須於大二結束時至少修習其中的5門課;各系亦須開授與分類選修相關的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前,並無相關規範。學院主要是希望學生能越快接觸並修完分類選修,並且能在各個領域的學科都能更擴展自己的眼界,鼓勵到海外學習及修習非常用語言(包括手語),以及早一點讓學生學習到所謂的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創新研究,學生與師生共同合作進行研究,這回歸到教育改革所強調的教研合一的層面,改革團隊認為教研合一除了討論老師如何將研究融入教學,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去推動學生參與老師的研究,這些都是這次改革確立的方向,郭玉菁博士認為這些核心精神都很值得台灣教育改革參考。

 

「他山之石」工作坊,長庚科大戴弘政副教授提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