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UFO計畫

 

2019.04.20「他山之石」工作坊:成為國際網絡的一個點

最後更新日期 : 2019-12-21

「他山之石」工作坊:成為國際網絡的一個點

主持:王秀雲副教授
主講:洪文玲副教授

 

講座一開始,洪文玲副教授先請計畫總主持人陳政宏副教授引言國外案例的討論必要性,陳政宏老師認為參考國外案例有兩個面向:一是因為台灣從未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所以是一種創新的管道;二是有助於回顧我們教育的發展。參考國外實際實行的案例,強調不一定是參照他們的具體作法,概念上的學習應該更為重要。

 

接著洪文玲副教授提到教育部中綱計畫很少補助教師出國研究「教學」一事,詢問台下的與會老師是否有想過出國研究「教學」,聽聞台下老師紛紛作出肯定的回應後也繼續追問出國研究教育為何難以落實的原因,台下老師認為因為教學研究或觀摩國外大學的教育,往往需要耗費一段時間,再加上教育部計畫經常把重心放在舉辦學術研討會或撰寫論文。洪文玲副教授表示認同,並且點出國內的教育人員經常只被當作研究人員,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會產生許多侷限,希望藉由當天的演講分享她教研合一的經驗能夠給予與會老師一些探索的方向。

 

「他山之石」工作坊,王秀雲副教授擔任主持人。

 

首先,應該先去思考有哪些管道可以接觸?洪文玲副教授認為應該在老師們有興趣的領域中先搜尋相近的教育研討會或學會,以她自己參加歐洲工程學會的經驗,發現只要與工程相關的人士都可能來參加,可能是教育人員、也可能是研究人員,在那樣的場合裡教育與研究相關人士皆可以充分進行交流,而且也曾遇到專門研究課程開發的教育人員,像是荷蘭的科大,有專門的教育研究中心,課程開發者會與各種學科的研究者合作,進行課程設計,洪文玲副教授感到獲益良多,她認為許多研究者即使在自己的領域擁有專業能力,但在課程設計部分,還是需要像是溝通心理學等各類型的其他技能與協助,而國外這種跨領域的團隊合作很值得學習,因此她認為目前的第一層目標是希望老師能被資助出國,研究「教學」並觀察國外學校的具體作法。

 

為了說明研究「教學」的重要性,洪文玲副教授選擇了兩個參訪經驗來與台下老師分享,一個是參訪了數間泰國的大學 ,第二個則是日本金澤工業大學(KIT),泰國大學的部分當初是透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老師負責聯繫,因為嘉藥科大在泰國已發展許久,洪文玲副教授所處的高雄海洋科大就運用這個管道與之接觸。洪文玲副教授到泰國的大學時,深深感覺到兩邊大學的差距,不管是學校排名、規模、學生人數或是行前準備的程度,而種種情形她認為是源自於他們對泰國的瞭解不夠深入,而且在之後與泰國長達七八年的合作過程中,不管是泰國大學生來台或是台灣學生去泰國大學參訪,都還是會出現一些具有刻板印象的問題,像是有沒有做變形手術,人妖是不是很多……等,洪文玲副教授認為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台灣師生對於異文化常常會有片面甚至是負面印象,如果想要繼續此類的活動合作,進行跨國以及跨領域的交流,台灣的師生應該一起努力改變這樣的氛圍,多瞭解異文化並且尊重、學習他們的長處。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的參訪行程則是藉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札野順教授的聯繫,洪文玲副教授提到該次的參訪目的是為了觀察金澤大學的教學作法,所以安排了不少研究教學的行程,像是課程旁聽、與師生進行訪談等,他認為一個大學如何進行教學,其實是透過許多層面所建構出來的,但通常教學參訪的時間都不會太長,所以如果要在時間內達到教學研究的目的,必須具備田野調查的能力,透過短期、快速的觀察,迅速掌握學校相關課程的重點,並且要了解他們的教學核心與價值是什麼,才能引進台灣各校予以參照。

 

「他山之石」工作坊,陳政宏副教授說明計畫事項。

 

接著洪文玲副教授進一步去談金澤工業大學值得學習的地方,大致可分為設備與教學改革層面,首先是設備部分,金澤大學的圖書館訂閱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報,原因在於他們希望學生畢業後能返鄉工作,回到各地的企業工作,所以學生在學校時就應該知道各地的工業發展如何,較能強化各地的工業素質。還有教室設備也是頗為用心,像是學生坐的椅子不但可以乘載人與行李,位置挪動上也非常便利,這樣可以方便學生群聚討論或有效率地運用其他教室設備。再來是教育改革,金澤大學對於改革的態度很值得學習,像現在日本社會面臨到少子化危機,他們認為因應的方式就是持續地往更好的大學邁進,至於如何成為更好的大學,具體的作法就是分批資助學校老師到美國進修與觀摩,再回校一同討論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政策如何改進,像是工程倫理這堂課,他們採取兩階段評分法,在前階段學生的作業不予以評分,只要有寫就有分數,目的在於不讓學生才剛接觸這門課就感到挫折或喪失興趣,之後等到學生較為成熟時,再根據表現評分,顯示出他們對教學作法上的重視。

 

除了金澤工業大學的經歷,洪文玲副教授認為東京工業大學與福島大學的課程設計也很值得思考,東京工業大學將人文教育融入全校的教育設計,也就是教育改革後,大一到博二的通識教育都需要上人文社會課程,經過詢問,了解是因為東京工業大學原本就擁有人文社會學的師資,所以這樣的改革其實算是一種復興,回復到工學院兼顧人文社會層面的狀態。福島大學則是因為核災輻射的生活背景,面臨到與輻射一切相關的議題,因此發展出輻射與醫學、輻射與健康等課程設計,洪文玲副教授藉由上述幾個案例,也希望與會老師能夠注意到,在參考國外學校的教育議題時,必須看全面性的背景與成因,而不只是單獨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有效地判斷是否適用於台灣各校。

 

「他山之石」工作坊,洪文玲副教授演講。

 

洪文玲副教授演講結束後,主持人王秀雲副教授也進行了一些補充,她認為對於泰國的不熟悉,可能都只是從媒體上得知的片面資訊,以這個經驗出發,培養學生對於人文社會議題的敏感度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研究與教學的二分迷思可能需要被打破,應該使研究與教育相得益彰,也希望之後有老師可以將教育研究、經歷寫成文章,提供給其他老師學習,成為他們可以努力的目標。

 

綜合討論的時段裡,有與會老師繼續針對國外學校參訪的事項進一步討論,像是與國外學校合作辦理學生活動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參訪的經費應該如何編列入教育部計畫,或是怎麼安排細節項目等,洪文玲副教授舉例自己與外國學校的交流經驗作出回應,例如她為泰國學生來台所辦理的船舶科技營,除了讓他們上實作課與參訪船廠外,也特別讓他們體驗到高雄當地的生活方式,老師認為在跨國或跨域合作時瞭解對方文化是很重要的。經費的部分則由總計畫主持人陳政宏副教授出面回應目前計畫的狀況,這次的計畫雖然沒有爭取到出國經費,但是邀請國外老師來台的狀況是允許的,至於學生的部分,陳老師認為可以參考設計系或建築系的學生模式,因為他們會有需要出國參訪建築的經驗,採取部分自費的方式或許是可行的,經費的問題之後也會努力向教育部繼續爭取。

「他山之石」工作坊,中正大學曾玉村教授提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