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前瞻方法與工具」工作坊:「我們」共同的未來 -審議討論的設計簡介、審議討論暨KJ法操作與演練

「前瞻方法與工具」工作坊

「我們」共同的未來 -審議討論的設計簡介、審議討論暨KJ法操作與演練

主持:黃于玲 助理教授
主講:施佳良 執行長


施佳良執行長一開始先問了與會老師們一個問題:台灣的空氣品質很差,這句話你同意嗎?調查結果顯現與會者共識非常高,都是採同意的立場,施執行長以此問題為例帶出審議討論有著許多困難之處,像是調查結果會因地域性而產生差異,或是即使有官方數據,大眾仍會質疑數據的代表性以及政策的成效性,以及不同的調查方式也會影響數據的可信性。

 

施執行長認為這顯示出審議之前需要梳理議題的脈絡,以及釐清審議的目的為何,目的的層次可分為四個部分:問題的界定、價值的論述、願景/目標的選擇以及方案的設計。主辦單位在舉辦審議前必須先依目的層次,構思該次審議聚焦的重點,以少子化議題為例,首先,將問題界定在造成少子化現象為何,可能是經濟成長趨緩、生活成本太高等問題,接著去談面對這樣的現象,政策上需要注意什麼價值內涵,可以達到促進經濟價值提升或環境永續性等,再者在願景的選擇上,應設定哪種政策目標,可能是提升生育率、降低嬰兒死亡率、提升能源效率或建立社會安全網等,最後最具體的是有關方案的設計,也就是哪些政策工具可以達到政策目的與願景,這時就要去討論哪些作法具有可行性,是否可以達到實際所需。

 

決定好審議的目的層次後,接著就是設計參與的部分,分為兩個主軸,政策利害相關人以及議題脈絡與結構,後者是將議題架構化,施執行長在此提供了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前後關係,也就是將議題架構流程化,舉從美國寄送口罩為例,架構中會有流動主體,以及必須通過層層關卡的重要節點,像是郵務、報關、電子商務等。再以雲林麥寮國小許厝分校的遷校計劃為案例,為了降低許厝分校的學童暴露在致癌物的風險,學者詹長權教授依照研究成果提出了遷校與降低污染源的建議,然而在遷校計劃上存在反對論者,因此許厝分校是否存在污染源一事就必須經過科學調查,施執行長先將此議題架構分為受體、媒介與污染源三個層次,詹長權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針對受體的部分,研究顯示學童內TdGA濃度較高,推論來自於VCM,並從麥寮工廠等地隨風傳播,然衛福部認為TdGA濃度高的來源可能有很多種,所以這樣的推論還需要同儕審查,而環保署則聚焦方法檢測在媒介層次,認為風向、空氣是否從在VCM,應採行標準方法檢測。

 

第二種是平行關係,在發想的部分就包含許多面向,例如未來推想、資源分配、價值認知、情感情緒、關聯脈絡、管制准駁與供需層面等。舉開設工廠與推動晶片身分證為例,前者除了需考量內部土地、資金、勞力等成本問題,也需要針對產品是否能夠外銷做討論,因此在設計議題審議時就必須將問題定位好。後者的爭議也非常複雜,像是討論身分證的隱私與資安問題,就都可再分為內在資訊或外顯資訊的層面,不同層面的困境與解決方法又有所不同,也非流程式的連動關係,因此議題架構的設計應為平行的方式。

 

談完議題脈絡結構,接著就是政策利害相關人,首先可以先從利益與成本的面向去劃定可能受到影響的人,再來將這些人分為直接關係者、間接關係者以及外部關係者,直接關係是指在活動中做決定或被做決定的人,間接關係是指被決定影響的人,外部則是以大環境的結構來看,以許厝分校的案例來看,直接關係者為學生家長、學校、教育局與行政院等,間接關係者為國健署或環保署,需要考慮是否應啟動相關機制處理該議題,外部關係則是像若有相關的科學研究,行政部門未來應如何因應,或是未來應如何進行在地風險溝通等問題。

 

前置作業完成後,施執行長接著開始分享身為主持人在審議活動中如何帶領討論,首先主持人的定位從功能面來說,須負責串接議題各方想法、資訊以及刺激現場討論,意義面則是屬於公民培力過程的第一線,並為公民社會多元觀點的橋接者。至於現場的工作則有很多,主要是內化及體現平等與民主的原則以及掌握討論的運作節奏與氛圍,前者像是盡量消弭結構不平等、確保發言地位平等,後者則像鼓動意見的呈現、讓討論者理解彼此的想法、確認每位都有發言,並且需掌控最重要的時間限制。而主持人帶領討論的工具有很多種方法,施執行長今天要帶領大家實行KJ法,KJ法的步驟就是先請參與者將想法卡片化,用簡單的話語呈現在小卡上,接著以卡片上相似的概念分為一組,並以卡片內容將小組概念化命名,最後依據討論主題歸類卡片組,進行說明整理,而KJ法將在綜合討論時實際操作。

 

在問答時間時,有與會老師針對審議討論的運作方式提出疑問,例如參與者給出的答案過於分散,在彙整成結構時是否會出現困難,或是參與者衝突特別多的時候要如何達到共識,沒有共識時應如何處理,以及小組內參與者的專業領域都有所不同,實行上應如何因應等問題。施執行長也分享了種種問題的處理方式,他認為專業領域的問題可以透過設計模式加以解決,像是分兩階段去達到共識,或是更換組別,而想法過於分散或沒有共識的問題,仍可以用KJ法的步驟加以處理,將卡片分組化時,將參與者給的意見說明清楚,也是概念化的一環,沒有共識的部分也可列為限制條件作為參照。

 

活動一開始,施執行長問了與會者一個問題:當聽到「前瞻」一辭時,你想到什麼?並請大家用一句話至兩句話的長度將答案寫在便條紙上,若有很多想法,則可分成好幾張便條紙,而這些便條紙等下請各個老師發表後,施執行長會將其貼在白板上,以便彙整意見。十分鐘過後,施執行長則請與會老師開始發表意見,並發揮主持人的功能,聽到第一張的答案是「未來的問題,尋找解決」後,詢問是否有類似的想法,將便條紙彙整為一個組別。約莫第四張便條紙出現「願景與處理倫理難題」後,展開第二條線,接下來則接續出現「不想改革不想前瞻」的反動面向、「可以參與或決定前瞻的對象」、「跨領域之重組、挑戰、人才培育」以及「對於趨勢、遠景」等相關討論,討論的方向也漸漸形成融合的現象,主要可分為「問題挑戰與對策」與「趨勢到難題」兩條線。比較後面才提出的意見,則比較能收整進白板上已勾勒出的線條與類別,舉某位科技大學老師所提的問題為例,他對前瞻的想法是想知道科技大學在前瞻計畫中的定位為何,以及關於人才培育方面應如何進行,施執行長認為前階段的問題應屬於「可以參與或決定前瞻的對象」類別,後階段的問題則偏於「跨領域人才培育」的類別。

 

最後,施執行長開始檢視今日的討論,他認為今日的討論流程比較不像剛剛講題中KJ法那麼標準,原因在於一開始他制定的框架不夠細膩,有些與會老師所提偏向兩個類別之間關聯性的問題,就比較難歸納,所以他在確認發言者的意見時,也一直在思索新的架構,他點出主持人在此層面的功能就非常重要,從一開始構想的框架以及後來彙整時勾勒的具體架構,都是KJ法與審議討論能否具有效性的關鍵。除此之外,施執行長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一直追問以確保發言者的意見沒有被誤解,也盡可能地歸納不同組員的意見,使便條紙的線條分類能逐步明確,充分展現出主持人在審議討論的帶動上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